西米普利单抗是临床中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的重要药物,其适应症涵盖多种恶性肿瘤。在皮肤癌领域,它可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这类癌症进展较快且传统治疗手段效果有限,西米普利单抗能有效控制肿瘤扩散;对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尤其是肿瘤 PD-L1 表达阳性(TPS≥50%)且无 EGFR、ALK 或 ROS1 基因突变的患者,西米普利单抗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帮助延长患者生存期;此外,它还适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基底细胞癌(BCC),以及晚期肝细胞癌(HCC)等,为不同类型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尤其对那些传统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耐受的患者意义重大。
从药物类型来看,西米普利单抗属于免疫治疗药物,而非靶向治疗药物,其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具体而言,它是一种程序性死亡受体 - 1(PD-1)抑制剂,肿瘤细胞常常会利用 PD-1/PD-L1 信号通路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即肿瘤细胞表面的 PD-L1 与免疫细胞(如 T 细胞)表面的 PD-1 结合后,会抑制 T 细胞的活性,使其无法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而西米普利单抗能特异性地与 T 细胞表面的 PD-1 受体结合,阻断 PD-1 与 PD-L1 的相互作用,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重新激活 T 细胞的免疫活性,使其能够恢复识别、增殖并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从而实现清除肿瘤的目的。

与靶向治疗药物相比,二者存在本质区别。靶向治疗药物通常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的蛋白(如 EGFR、ALK 等),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以抑制其生长或诱导其凋亡,作用靶点较为单一且直接针对肿瘤细胞;而西米普利单抗这类免疫治疗药物不直接攻击肿瘤细胞,而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作用机制更侧重于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且一旦免疫系统被有效激活,其抗肿瘤效果可能具有更持久的作用,甚至在部分患者中可实现长期缓解。
在临床应用中,西米普利单抗通常通过静脉输注给药,给药周期和剂量需根据患者所患癌症类型、病情严重程度、身体耐受情况等因素由医生综合判断。常见的给药方案为每 3 周或每 6 周给药一次,具体剂量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这是因为激活的免疫系统在攻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对正常组织产生一定攻击,如皮疹、腹泻、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炎等,不过大多数不良反应在及时干预和治疗后可得到控制。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密切监测自身健康状况,若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资料:https://www.libtayohc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