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吡仑帕奈片(Perampanel)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属于选择性非竞争性AMPA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癫痫发作,特别是部分性发作(焦点性发作)和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该药物于2012年首次获得FDA批准,目前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获准使用,并被逐步纳入癫痫治疗指南中。随着临床使用的积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吡仑帕奈在控制癫痫方面的疗效确切、起效迅速、可长期维持,尤其在合并多种抗癫痫药治疗失败的难治性癫痫患者中表现突出。
吡仑帕奈的独特作用机制为其疗效提供了理论支撑。它通过抑制大脑中AMPA受体的活性,阻断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信号传递,从而减少神经元异常放电的发生。不同于传统钠通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吡仑帕奈作用于谷氨酸神经通路,是一类全新的机制,可与多种传统抗癫痫药联用,无交叉耐药性,对难治性癫痫提供额外疗效。
其药代动力学特征也利于疗效维持:口服吸收良好,半衰期长(约105小时),可每日一次口服给药,血药浓度波动小,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在多项国际大型Ⅲ期临床试验(如Study 304、305、306)中,吡仑帕奈对12岁以上患者的部分性发作显示出显著疗效:
在一项包含70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中(Study 304),每日4mg、8mg和12mg的吡仑帕奈组相比安慰剂组,发作频率显著下降。其中,12mg剂量组发作频率中位数减少达33%-36%,安慰剂组仅为17%。
在8mg与12mg组中,50%以上发作减少率的应答者占比高达33%-38%,明显优于对照组(14%)。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吡仑帕奈可有效减少部分性发作的频率,剂量越高,疗效越明显,但副作用风险也相应增加。
2015年《Lancet Neurology》发表的一项随机Ⅲ期研究(Study 332)评估了吡仑帕奈在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中的应用:
入组患者为12岁及以上、确诊为原发性全面性癫痫者。
每日8mg剂量下,平均发作频率降低76.5%,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38.4%。
近64%患者发作频率减少超过50%,并有部分患者在治疗期间实现了完全无发作。
这项研究奠定了吡仑帕奈治疗全面性癫痫的重要地位,成为首个获批治疗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非苯二氮䓬类AMPA拮抗剂。
尽管吡仑帕奈最初仅限于12岁以上患者,但随着研究的推进,其在儿童中的疗效亦逐渐明确:
一项纳入4岁以上癫痫儿童的多中心研究显示,吡仑帕奈在该群体中的药代动力学与成人相似,具有良好的疗效与耐受性。
发作控制率在8-12mg剂量组中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大部分患儿耐受性良好,副作用可控。
儿童对情绪副作用较敏感,需加强行为监测,但多数家长反馈患儿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提升。
目前,欧美多个国家已批准其用于4岁及以上儿童的部分性发作治疗,临床经验持续积累中。
由于许多癫痫患者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吡仑帕奈的优势还体现在其与其他抗癫痫药物的互补性。研究发现:
与卡马西平、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常用抗癫痫药联合使用时,吡仑帕奈可进一步降低发作频率,未观察到明显的药效拮抗;
部分患者在合用吡仑帕奈后,可逐渐减少其他药物剂量,改善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对多个药物反应不佳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吡仑帕奈可作为**“补救药物”**,增加治疗方案灵活性。
临床数据显示,在多种AED联合方案中引入吡仑帕奈后,有效率提升10%-30%,是一种值得考虑的后线治疗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吡仑帕奈在总体人群中显示良好疗效,但其治疗反应存在一定个体差异。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是否合用酶诱导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等可降低吡仑帕奈浓度,从而影响疗效;
年龄和性别:女性患者可能因体重较轻、药物代谢速度不同,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需注意剂量调节;
患者合并精神障碍:部分有精神病史者对吡仑帕奈情绪副作用较敏感,可能影响长期依从性;
发作类型和频率:对于持续性频繁发作患者,单一药物控制难度高,吡仑帕奈需作为多药方案中的一环使用。
因此,临床中需根据患者病情、病史及治疗目标,合理评估吡仑帕奈的疗效期望,并动态调整方案。
参考资料:https://www.drugs.com/mtm/perampan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