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1-9769

医药资讯

甲状腺癌新药资讯资讯
肺癌
肝癌
乳腺癌
直结肠癌
胃癌
胰腺癌
肾癌膀胱癌
卵巢癌
宫颈癌
淋巴瘤
甲状腺癌
子宫内膜癌
骨肿瘤
其他肿瘤
前列腺癌
其他肿瘤
黑色素瘤
  • 卡博替尼(Cabozantinib)的正确用法和用量是怎样的

    卡博替尼Cabozantinib)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MET、VEGFR1/2/3、AXL、RET等关键信号通路,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广泛应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治疗。其剂型包括胶囊和片剂,两者不可相互替代,需根据适应症严格区分使用。

    胶囊剂型适用于进展性、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MTC),推荐剂量为每日140mg,口服一次,需在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避免食物影响药物吸收。该剂型通过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MET和VEGFR信号,有效控制甲状腺髓样癌的进展。

    2025092910393047068


    片剂剂型的适应症及用法用量更为多样:

    晚期肾细胞癌(RCC):作为单药治疗时,推荐剂量为每日60mg,口服一次,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若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使用,卡博替尼剂量调整为每日40mg,空腹服用,同时纳武利尤单抗以240mg每两周一次或480mg每四周一次静脉输注,直至疾病进展或毒性不可耐受。联合方案通过协同抑制免疫检查点与肿瘤血管生成,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晚期肝细胞癌(HCC):针对既往接受索拉非尼治疗失败的患者,片剂推荐剂量为每日60mg,口服一次,持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毒性反应限制用药。该方案通过靶向VEGFR和MET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与转移。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对于体表面积≥1.2m²的成人及12岁以上儿科患者,若既往VEGFR靶向治疗后进展且放射性碘难治或不适合治疗,推荐剂量为每日60mg,口服一次。治疗需持续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通过阻断RET和VEGFR信号,控制肿瘤生长。

    用药注意事项:

    卡博替尼需整粒吞服,不可碾碎或咀嚼。

    空腹服用要求服药前2小时及服药后1小时内避免进食,以减少胃肠道不适。

    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肝肾功能及甲状腺功能,及时处理高血压、蛋白尿、肝毒性等不良反应。

    严重出血史、穿孔或瘘管形成、血栓栓塞事件患者禁用;育龄女性需采取有效避孕措施。

    卡博替尼的剂量调整需根据患者耐受性及疗效动态评估,例如肾癌联合治疗中因毒性需减量时,可优先降低卡博替尼剂量而非纳武利尤单抗。通过个体化用药方案,卡博替尼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控制疾病进展方面展现出显著临床价值。

    参考资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bozantinib


    2025-09-29
  • 凡德他尼(CAPRELSA)与卡博替尼的对比分析

    凡德他尼与卡博替尼作为治疗甲状腺髓样癌的重要靶向药物,常常被置于对比的视角下进行探讨。尽管它们都归属于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这一大类,并且在相同的适应症领域中展现出疗效,但深入探究其内在特性便会发现,二者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定位以及安全性管理上存在着深刻的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勾勒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药物治疗哲学。

    从作用机制的层面来看,凡德他尼的策略相对聚焦,其主要针对RET酪氨酸激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这三个关键通路。这种相对集中的靶点选择使得凡德他尼在对抗由RET基因突变驱动的甲状腺髓样癌时,体现出一种精准干预的特点。其治疗逻辑建立在明确的目标之上,即阻断驱动肿瘤生长的核心信号。相比之下,卡博替尼则展现了一种更为广泛的抑制策略。它不仅覆盖了凡德他尼所针对的主要靶点,更将作用范围扩展至MET、AXL等多个在肿瘤进展、转移和耐药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激酶。这种广谱的特性意味着卡博替尼能够同时影响肿瘤细胞的多个生存途径,其设计初衷更像是为了应对肿瘤内部复杂的信号网络交叉对话和异质性,可能对抑制肿瘤扩散和克服耐药产生更有利的影响。因此,机制上的一专与多能,是区分两者的根本所在。

    2025092910113648067


    这种机制上的差异直接映射到二者的临床应用定位上。凡德他尼的临床应用场景与其精准的机制相对应,主要牢固地确立在甲状腺髓样癌这一领域,其价值在于为具有特定驱动基因的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选择。而卡博替尼凭借其广泛的靶点抑制能力,则展现出更广阔的治疗谱。除了在甲状腺髓样癌中应用,它在肾细胞癌、肝细胞癌等其它实体瘤的治疗中也获得了认可,成为一种多用途的靶向治疗药物。这使其在临床决策中,尤其是在病情复杂或考虑存在多种耐药可能时,提供了一个作用更全面的选项。

    此外,不同的作用机制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安全性考量。凡德他尼的副作用谱与其靶点抑制直接相关,常见的包括腹泻、皮疹、高血压以及需要特别关注的心电图QT间期延长等,这些不良反应虽然需要严密监控和管理,但通常有其规律可循。而卡博替尼由于打击靶点众多,其副作用谱更为宽泛和强烈,除了上述常见类型外,手足皮肤反应、疲劳、高血压以及肝毒性等事件可能更为突出和常见。这意味着选择卡博替尼治疗时,对患者基础状况的评估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积极预防和主动管理显得至关重要,对医患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凡德他尼与卡博替尼的对比,核心在于精准与广谱之间的权衡。凡德他尼犹如一把精准定位的钥匙,致力于解开特定的疾病锁扣;而卡博替尼则像一把多功能的工具,旨在应对更复杂的病理状况。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二者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基于患者肿瘤的分子特性、疾病阶段、既往治疗历史和全身耐受性等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的互补性武器。理解它们之间的深层区别,是制定合理治疗策略的基础。

    参考资料:https://www.drugs.com/caprelsa.html


    2025-09-29
  • 卡博替尼(Cabozantinib)是由哪家公司生产的

    卡博替尼Cabozantinib)是由美国Exelixis生物制药公司研发并生产的一款广谱、多靶点抗肿瘤药物。Exelixis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专注于发现和开发用于治疗癌症的创新小分子疗法,卡博替尼的研发正是其在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成果。

    卡博替尼作为一种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至少9个重要靶点,包括MET、VEGFR1/2/3、RET、KIT、FLT3、AXL、NTRK、ROS1等。这些靶点在肿瘤细胞生长、增殖、血管生成及侵袭等病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卡博替尼通过阻断这些靶点的信号传导通路,有效抑制了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展现出显著的抗癌效果。

    2025092905285560286


    卡博替尼目前主要有胶囊剂和片剂两种剂型。胶囊剂的规格有20mg和80mg,通常用于治疗进展性、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推荐剂量为每日140mg(1粒80mg胶囊和3粒20mg胶囊)。片剂的规格有20mg、40mg和60mg,适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肝细胞癌等多种癌症类型,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表面积调整。例如,对于晚期肾细胞癌患者,推荐剂量为每日60mg;对于体表面积≥1.2m²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同样推荐每日60mg。

    卡博替尼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包括进行性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晚期肾细胞癌的一线治疗,以及之前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

    参考资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bozantinib


    2025-09-29
  • 凡德他尼(CAPRELSA)属于第几代靶向治疗药物?

    凡德他尼是一种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甲状腺癌的口服靶向药物。要理解它在肿瘤治疗发展历程中的位置,我们需要从靶向药物代际划分的核心原则入手。通常,这种划分并非简单地依据上市时间,而更侧重于药物作用机制的设计理念和其应对疾病复杂性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凡德他尼被普遍认为是第一代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代表性药物。

    其第一代的定位,源于它的作用模式。与后续开发的高度精准、专注于单一特定耐药突变的新一代药物不同,凡德他尼的设计采用了“多靶点覆盖”的策略。它能够同时抑制包括RET、EGFR和VEGFR在内的多个关键信号通路。这种设计思路旨在通过一次干预,多方位地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以及肿瘤血管的生成,如同同时关闭几个重要的开关。在靶向治疗的探索初期,这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策略,为许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特别是在治疗甲状腺髓样癌这一与RET基因突变强相关的领域,凡德他尼确立了其重要的治疗地位。

    2025092910124559269


    然而,这种多靶点特性也关联着第一代药物常见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耐药问题的处理上。在临床使用中,肿瘤细胞可能会通过激活替代通路或产生新的复杂突变来逃避药物的攻击,从而导致治疗失效。凡德他尼本身并非为了克服这些特定的耐药机制而设计,而后来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二代药物,往往是在第一代药物耐药后,针对其产生的特定突变位点进行精准打击的产物。

    综上所述,凡德他尼作为第一代靶向药物,是肿瘤治疗从传统化疗迈向精准靶向时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代表了早期通过多通路抑制来控制肿瘤生长的智慧和努力。尽管如今有了更多更新的治疗选择,但它在特定临床场景中的价值依然稳固,是靶向药物发展史上一个经典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https://www.drugs.com/caprelsa.html


    2025-09-29
  • 为什么不建议服用卡博替尼(Cabozantinib)

    卡博替尼作为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治疗肾癌、肝癌和甲状腺癌等恶性肿瘤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其使用需谨慎,原因如下:

    卡博替尼可能引发严重的消化系统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和食欲下降,这些症状可能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生活质量。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便秘、腹部疼痛和腹胀,进一步加重身体负担。此外,卡博替尼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高血压是常见副作用之一,需要定期监测和药物控制。心脏问题如心悸、心动过速和胸闷也有报道,可能对心血管功能较弱的患者构成威胁。

    2025092910381377489


    在肝功能方面,卡博替尼可能导致肝酶升高和肝功能异常,严重时可引发肝损伤。因此,治疗期间需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以确保药物不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对于已有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卡博替尼的使用需格外慎重,甚至可能禁用。

    卡博替尼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其他副作用,如疲劳、头痛、脱发、皮疹和手足综合征。这些症状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手足综合征,表现为手掌和足底红肿、疼痛,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活动。

    此外,卡博替尼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包括呕血、黑便等严重出血表现。对于已有出血倾向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使用卡博替尼需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同时,卡博替尼可能影响伤口愈合,计划进行手术的患者需在术前暂停用药,并在术后确保伤口充分愈合后再恢复治疗。

    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卡博替尼可能对胎儿产生毒性影响,并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因此这类人群应避免使用。

    参考资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bozantinib


    2025-09-29
  • 凡德他尼(CAPRELSA)的主要作用靶点是什么?

    凡德他尼作为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作用机制,其核心靶点聚焦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RET酪氨酸激酶,通过阻断这些关键信号通路实现抗肿瘤效应。

    VEGFR是肿瘤血管生成的核心调控因子,其过度激活会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为肿瘤提供养分并加速转移。凡德他尼通过选择性抑制VEGFR的磷酸化,阻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迁移,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生长的“营养通道”。这一机制在肝癌治疗中尤为关键,因肝癌常伴随血管生成亢进,凡德他尼可有效减少肿瘤微血管密度,延缓疾病进展。

    2025092910102506022


    EGFR在肺癌细胞增殖、分化及转移中起主导作用,其异常激活与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凡德他尼通过竞争性结合EGFR胞外结构域,阻止配体诱导的受体二聚化及下游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凡德他尼对EGFR突变型患者显示出显著疗效,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尤其适用于二线或三线治疗场景。

    RET酪氨酸激酶在甲状腺髓样癌(MTC)中具有高度特异性,约40%的散发性MTC及100%的遗传性MTC存在RET基因突变,导致受体持续激活。凡德他尼通过靶向抑制RET激酶活性,阻断MAPK/ERK及PI3K/AKT等增殖信号通路,同时抑制肿瘤细胞迁移相关蛋白(如MMP)的表达,从而控制肿瘤生长并减少远处转移。临床研究表明,凡德他尼可使MTC患者的降钙素及癌胚抗原水平显著下降,部分患者获得客观缓解。

    此外,凡德他尼还可间接抑制其他与肿瘤进展相关的信号通路,如通过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肿瘤间质液压力,改善化疗药物渗透效率。其多靶点协同作用模式,使凡德他尼在甲状腺癌、肺癌及肝癌等实体瘤治疗中成为重要选择,但需注意QT间期延长等心血管毒性,需严格监测心电图及电解质水平。

    参考资料:https://www.drugs.com/caprelsa.html


    2025-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