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1-9769

医药资讯

巨细胞病毒感染新药资讯资讯
HPV感染
细菌感染
麻风
肺结核
巨细胞病毒感染
真菌感染
艾滋病
  • 马立巴韦(Maribavir)是否可以医保报销

    马立巴韦Maribavir)是一种新型苯并咪唑核糖苷类抗病毒药物,作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靶向pUL97蛋白激酶的口服制剂,为移植后难治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患者提供了突破性治疗选择。其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特异性抑制CMV的pUL97蛋白激酶活性,阻断病毒DNA聚合酶的激活及衣壳化过程,从而抑制病毒复制。这一独特靶点使其对更昔洛韦等传统药物耐药的CMV株仍保持高效,且与更昔洛韦存在拮抗作用,而与膦甲酸钠、西多福韦等药物具有协同效应。

    2025111411521621143


    该药物口服吸收率高,生物利用度良好,主要经胆汁排泄,蛋白结合率高达98%,半衰期约3-5小时,需每日两次给药。临床研究显示,马立巴韦在清除CMV血症、控制终末器官疾病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疗法,且骨髓抑制和肾毒性风险更低,整体安全性优异。

    马立巴韦片现已在国内正式上市,并成功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患者可通过医保渠道减轻用药负担。关于具体的医保报销比例、适用范围及申请流程,建议向就诊医院的药剂科或当地定点医保药房进行详细咨询。目前,国内市场供应的马立巴韦片为原研企业生产的200mg×56片规格(美版),单盒价格约两万九千元人民币;海外流通的同规格欧版原研药因涉及进口成本,售价普遍超过十万元人民币。

    参考资料:https://www.drugs.com/livtencity.html


    2025-11-14
  • 马立巴韦(抑泰之)的作用与功效

    马立巴韦作为全球首个靶向巨细胞病毒(CMV)pUL97蛋白激酶的口服抗病毒药物,为移植后难治性CMV感染患者提供了突破性治疗选择。其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特异性抑制CMV的pUL97蛋白激酶,阻断病毒复制的关键环节——DNA聚合酶的激活与衣壳化过程,同时干扰病毒核逃逸能力,形成三重抑制效应。这一独特机制使其区别于传统抗病毒药物,尤其适用于对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西多福韦或膦甲酸钠治疗无效的难治性CMV感染,无论患者是否伴随基因型耐药性。

    在临床应用中,马立巴韦主要针对两类高危人群:一是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出现CMV感染的患者,这类患者因免疫系统重建期脆弱,CMV感染可能引发肺炎、肠炎、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二是实体器官移植(SOT)受者,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CMV感染风险显著升高,且可能诱发移植排斥反应。研究显示,传统抗病毒药物在难治性CMV感染中的疗效有限,而马立巴韦通过全新作用靶点,可有效清除CMV血症并控制相关症状,降低移植失败风险。

    2025111411530665368


    该药物的用药方案兼顾疗效与安全性。成人及12岁以上且体重≥35公斤的儿科患者,推荐剂量为每日两次、每次400毫克口服,可与食物同服或空腹服用,便于患者长期管理。针对合并使用抗惊厥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的患者,因这些药物可能诱导肝酶加速马立巴韦代谢,需调整剂量: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增至每日两次、每次800毫克;与苯妥英或苯巴比妥合用时增至每日两次、每次1200毫克,以确保血药浓度稳定。对于无法吞咽整片的患者,可将药片压碎后混悬于水中,通过鼻胃管或口胃管给药,或提前制备混悬液于室温下储存,保障用药便利性。

    安全性方面,马立巴韦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味觉异常(如味觉丧失、倒错或减退),但多数患者可在治疗期间或停药后缓解,仅少数需中断治疗。需特别关注的是,马立巴韦可能升高作为CYP3A和/或P-糖蛋白底物的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素、西罗莫司)的血药浓度,因此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免疫抑制剂水平,并根据结果调整剂量,以避免肾毒性或神经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此外,马立巴韦与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因前者可能抑制后两者激活所需的pUL97激酶,故不建议联合使用。

    作为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突破性治疗药物,马立巴韦填补了难治性CMV感染治疗领域的空白。其口服制剂形式不仅提高了患者依从性,更通过精准靶向病毒复制关键酶,为移植后CMV感染管理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https://www.drugs.com/livtencity.html


    2025-11-14
  • 马立巴韦(Maribavir)一盒的价格是多少

    马立巴韦Maribavir)作为全球首个靶向巨细胞病毒(CMV)pUL97蛋白激酶的口服抗病毒药物,为移植后难治性CMV感染患者提供了突破性治疗选择。其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特异性抑制CMV的pUL97蛋白激酶活性,阻断病毒复制的关键环节——病毒DNA包装与衣壳化过程。该药物无需细胞内磷酸化激活即可直接发挥作用,与更昔洛韦等传统药物的作用靶点形成差异,可有效应对基因型耐药CMV感染。

    在临床应用中,马立巴韦主要针对两类高危人群:一是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出现CMV感染的患者,这类患者因免疫系统重建期脆弱,CMV感染可能引发肺炎、肠炎、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二是实体器官移植(SOT)受者,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CMV感染风险显著升高,且可能诱发移植排斥反应。研究显示,传统抗病毒药物在难治性CMV感染中的疗效有限,而马立巴韦通过全新作用靶点,可有效清除CMV血症并控制相关症状,降低移植失败风险。

    2025111411512469579


    该药物的用药方案兼顾疗效与安全性。成人及12岁以上且体重≥35公斤的儿科患者,推荐剂量为每日两次、每次400毫克口服,可与食物同服或空腹服用,便于患者长期管理。针对合并使用抗惊厥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的患者,因这些药物可能诱导肝酶加速马立巴韦代谢,需调整剂量: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增至每日两次、每次800毫克;与苯妥英或苯巴比妥合用时增至每日两次、每次1200毫克,以确保血药浓度稳定。对于无法吞咽整片的患者,可将药片压碎后混悬于水中,通过鼻胃管或口胃管给药,或提前制备混悬液于室温下储存,保障用药便利性。

    安全性方面,马立巴韦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味觉异常(如味觉丧失、倒错或减退),但多数患者可在停药后6天内缓解,仅少数需中断治疗。需特别关注的是,马立巴韦可能升高作为CYP3A和/或P-糖蛋白底物的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素、西罗莫司)的血药浓度,因此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免疫抑制剂水平,并根据结果调整剂量,以避免肾毒性或神经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此外,马立巴韦与更昔洛韦存在拮抗作用,因前者可能抑制后者激活所需的pUL97激酶,故不建议联合使用。

    目前,马立巴韦片已正式在中国市场上市,并成功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关于具体的医保报销比例及流程,建议患者或家属向就诊医院的药剂科或当地定点医保药房进行详细咨询,以获取最准确的政策信息。

    在药品供应方面,国内市场目前可购得由原研企业生产的马立巴韦片,规格为每盒56片(每片200毫克),即美版规格产品,其市场售价约为两万九千余元人民币。而海外流通的同规格欧版原研药,因涉及进口关税、物流成本及国际定价策略等因素,价格显著高于国内版本,普遍在十几万元人民币区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当前,国内外市场上均未有马立巴韦片的仿制药产品获批上市,患者需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原研药品以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资料:https://www.drugs.com/livtencity.html


    2025-11-14
  • 万赛维(缬更昔洛韦)与其他同类药物相比有何优势

    万赛维是一种抗病毒药物,作为更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后可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活性代谢物更昔洛韦,通过抑制巨细胞病毒(CMV)DNA聚合酶的活性,阻断病毒DNA链的延伸,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该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伴发的CMV视网膜炎,以及预防高危实体器官移植患者的CMV感染。相较于其他同类药物,万赛维在生物利用度、用药便利性、安全性及疗效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在生物利用度方面,万赛维口服吸收效率远高于传统更昔洛韦。其作为前体药物的设计,使得药物在肠道和肝脏中经酯酶作用快速转化为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达到更昔洛韦的10倍。这意味着患者通过口服即可达到与静脉注射更昔洛韦相近的血药浓度,从而避免静脉给药带来的不便与风险。临床试验显示,口服16mg万赛维的抗病毒效果相当于静脉注射6mg更昔洛韦,这一数据直接体现了其在药物转化效率上的突破。

    2025042711325716175

    用药便利性是万赛维的另一大优势。患者无需住院或频繁前往医疗机构接受静脉注射,仅需每日口服即可完成治疗,尤其适用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这种给药方式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显著降低了医疗成本。对于器官移植患者而言,预防性治疗周期通常较长,万赛维的口服特性使其成为更优选择。

    安全性方面,万赛维通过优化药物代谢途径,减少了传统更昔洛韦的骨髓抑制风险。临床试验中,万赛维组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静脉注射更昔洛韦组。例如,万赛维组腹泻发生率为16%,而更昔洛韦组恶心发生率高达14%,且更昔洛韦组还出现了6%的静脉血栓和血栓性静脉炎。此外,万赛维的肝肾毒性更低,对患者的整体耐受性更友好。

    疗效上,万赛维在控制CMV感染方面表现出色。在治疗艾滋病相关CMV视网膜炎时,其两年存活率达62%,远高于未用药组的18%。在器官移植患者中,万赛维可将CMV感染发生率降低60%-70%,显著提高移植成功率。例如,针对心脏移植患者,用药100天后CMV感染率下降65%,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更昔洛韦组降低6.3%。这些数据表明,万赛维在预防和治疗CMV感染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万赛维还具备更广的适应症覆盖。除传统领域外,它还可用于高危儿童肾移植和心脏移植后的CMV预防,填补了儿童用药的空白。此外,万赛维在特殊人群中的安全性数据更为完善,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通过剂量调整实现个体化治疗,而血液透析患者因药物代谢特性不推荐使用,这一明确提示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1610



    2025-04-27
  • 老挝版的万赛维(缬更昔洛韦)其疗效如何

    万赛维(缬更昔洛韦)作为更昔洛韦的前体药物,通过口服后在肠道和肝脏迅速转化为活性代谢物,抑制巨细胞病毒(CMV)DNA聚合酶,阻断病毒复制。老挝卢修斯制药生产的版本与瑞士罗氏原研药成分相同,均以盐酸缬更昔洛韦为活性物质,在疗效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尤其在CMV感染治疗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

    在艾滋病相关CMV视网膜炎的治疗中,该药物通过每日两次、每次900mg的诱导剂量连续服用21天,随后调整为每日一次的维持剂量,可有效控制视网膜病变进展。临床试验显示,治疗两年后患者存活率达62%,较未用药组18%的存活率提升显著,且视力改善率达40%-50%。其生物利用度是更昔洛韦的10倍,口服后血药浓度峰值时间缩短,病毒载量下降速度更快。

    2025042710460828587

    在实体器官移植患者中,老挝版万赛维通过每日900mg的预防剂量,可显著降低CMV感染发生率。针对肾移植患者,从术后10天起持续用药200天,感染风险降低70%;心脏移植患者用药100天,感染率下降65%。该药物对供体CMV血清阳性/受体阴性的高危患者尤为有效,移植成功率提升20%-30%。其预防效果与静脉注射更昔洛韦相当,但用药便利性更佳。

    安全性方面,老挝版万赛维的不良反应谱与原研药一致,以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等轻中度反应为主,发生率约30%-40%,多数可通过剂量调整或对症治疗缓解。严重不良反应如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发生率低于5%,且未发现疗效与药物来源相关的差异。该版本通过老挝GMP认证,质量标准符合国际要求,价格仅为原研药的1/3,为发展中国家患者提供了可负担的治疗选择。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1610


    2025-04-27
  • 万赛维(缬更昔洛韦)的说明书上推荐的服用方法是什么

    万赛维(缬更昔洛韦)是一种口服抗病毒药物,作为更昔洛韦的前体药,口服后可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活性代谢物更昔洛韦,从而发挥抑制巨细胞病毒(CMV)复制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伴发的CMV视网膜炎,以及预防高危实体器官移植患者的CMV感染。其说明书对服用方法有明确指导,需严格遵循以确保疗效与安全性。

    对于活动性CMV视网膜炎患者,万赛维的诱导治疗剂量为每日两次,每次900毫克(即两片450毫克片剂),需连续服用21天。完成诱导治疗后,或对于非活动性CMV视网膜炎患者,则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剂量调整为每日一次,每次900毫克。若视网膜炎病情恶化,可重复进行诱导治疗。

    2025042710041688385

    在预防实体器官移植患者的CMV感染方面,万赛维的推荐剂量同样为每日一次,每次900毫克。对于肾脏移植患者,应从移植后10天内开始服用,直至移植后200天;而对于已接受肾脏以外的实体器官移植的患者,如心脏、肝脏等,则从移植后10天内开始服用,直至移植后100天。

    万赛维应与食物同服,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例如,肌酐清除率在40-59毫升/分钟的患者,诱导治疗剂量为每日两次,每次450毫克,维持治疗剂量为每日一次,每次450毫克。对于肌酐清除率低于10毫升/分钟或正在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由于无法给出确切的推荐剂量,因此不建议使用万赛维。

    在服用万赛维期间,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常规、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肾功能损害等。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持续发热、出血倾向、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就医。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1610


    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