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马立巴韦作为全球首个靶向巨细胞病毒(CMV)pUL97蛋白激酶的口服抗病毒药物,为移植后难治性CMV感染患者提供了突破性治疗选择。其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特异性抑制CMV的pUL97蛋白激酶,阻断病毒复制的关键环节——DNA聚合酶的激活与衣壳化过程,同时干扰病毒核逃逸能力,形成三重抑制效应。这一独特机制使其区别于传统抗病毒药物,尤其适用于对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西多福韦或膦甲酸钠治疗无效的难治性CMV感染,无论患者是否伴随基因型耐药性。
在临床应用中,马立巴韦主要针对两类高危人群:一是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出现CMV感染的患者,这类患者因免疫系统重建期脆弱,CMV感染可能引发肺炎、肠炎、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二是实体器官移植(SOT)受者,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CMV感染风险显著升高,且可能诱发移植排斥反应。研究显示,传统抗病毒药物在难治性CMV感染中的疗效有限,而马立巴韦通过全新作用靶点,可有效清除CMV血症并控制相关症状,降低移植失败风险。
![下载 [最大宽度 320 最大高度 240] 2025111411530665368](/upload/ueditor/image/20251114/2025111411530665368.jpg)
该药物的用药方案兼顾疗效与安全性。成人及12岁以上且体重≥35公斤的儿科患者,推荐剂量为每日两次、每次400毫克口服,可与食物同服或空腹服用,便于患者长期管理。针对合并使用抗惊厥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的患者,因这些药物可能诱导肝酶加速马立巴韦代谢,需调整剂量: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增至每日两次、每次800毫克;与苯妥英或苯巴比妥合用时增至每日两次、每次1200毫克,以确保血药浓度稳定。对于无法吞咽整片的患者,可将药片压碎后混悬于水中,通过鼻胃管或口胃管给药,或提前制备混悬液于室温下储存,保障用药便利性。
安全性方面,马立巴韦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味觉异常(如味觉丧失、倒错或减退),但多数患者可在治疗期间或停药后缓解,仅少数需中断治疗。需特别关注的是,马立巴韦可能升高作为CYP3A和/或P-糖蛋白底物的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素、西罗莫司)的血药浓度,因此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免疫抑制剂水平,并根据结果调整剂量,以避免肾毒性或神经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此外,马立巴韦与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因前者可能抑制后两者激活所需的pUL97激酶,故不建议联合使用。
作为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的突破性治疗药物,马立巴韦填补了难治性CMV感染治疗领域的空白。其口服制剂形式不仅提高了患者依从性,更通过精准靶向病毒复制关键酶,为移植后CMV感染管理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https://www.drugs.com/livtencity.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