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利奈唑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恶唑烷酮类抗生素,2000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主要用于治疗由革兰阳性(G⁺)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及多药耐药肺炎链球菌(MDRSP)等引发的复杂感染。其抗菌机制通过抑制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阻断70S起始复合物形成,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且不易与其他抗菌药产生交叉耐药,尤其适用于多重耐药菌株的治疗。
在适应症方面,利奈唑胺覆盖多种严重感染场景:院内获得性肺炎由甲氧西林敏感或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含MDRSP)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可由肺炎链球菌(伴菌血症)或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包括未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由甲氧西林敏感或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或无乳链球菌引发;万古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感染(伴菌血症)亦在其治疗范围内。
用法用量需根据感染类型、患者年龄及体重调整。成人及12岁以上青少年治疗院内获得性肺炎、复杂性皮肤感染或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感染时,每12小时静脉注射或口服600mg,疗程10-28天;单纯性皮肤感染则每12小时口服400mg,疗程10-14天。儿童患者(出生至11岁)按每8小时10mg/kg给药,新生儿需根据孕周及临床反应调整剂量。静脉输注时,需在30-120分钟内完成,不可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若需联合用药,应通过独立静脉通路分别给药。
不良反应方面,利奈唑胺可能引发胃肠道症状(如腹泻、恶心)、头痛及神经系统反应(如周围神经病变、视神经病变)。严重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贫血、血小板减少)、乳酸酸中毒及5-羟色胺综合征(与5-羟色胺类药物合用时)。长期使用可能增加真菌感染风险,如口腔、阴道念珠菌病。
禁忌与注意事项需严格遵循:对利奈唑胺或成分过敏者禁用;正在使用或两周内使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拟交感神经药物(如肾上腺素、伪麻黄碱)的患者禁用;高血压未控制、嗜铬细胞瘤、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患者禁用。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小板计数,尤其是易出血者或联合使用减少血小板药物的患者。
药物相互作用方面,利奈唑胺为可逆性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肾上腺素能药物合用可能引发血压升高,与5-羟色胺类药物合用需警惕5-羟色胺综合征。其药代动力学不受细胞色素P450酶影响,与华法林、苯妥英、氨曲南等药物无显著相互作用,但与二性霉素B、盐酸氯丙嗪、苯妥英钠等药物通过Y型接口联合给药时可能发生物理不配伍。
贮藏条件为避光、密封,在15-30℃条件下保存。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