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尼达尼布(Nintedanib)是一种具有明确作用机制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其核心靶点为细胞内多种酪氨酸激酶,通过精准抑制这些关键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属于抗纤维化靶向治疗领域的代表性药物。
从分子机制来看,尼达尼布属于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它能够同时阻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这三大类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这些受体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等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当肺部受到持续损伤时,异常激活的PDGFR和FGFR会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沉积,导致肺组织瘢痕化;而VEGFR则通过新生血管形成加剧炎症反应。尼达尼布通过抑制这些受体的磷酸化过程,从源头上阻断纤维化进展的信号传导链条。
在临床应用中,尼达尼布的靶向特性使其成为治疗纤维化肺病的突破性药物。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该药物可显著减缓肺功能年下降率约50%,这一效果与其对PDGFR/FGFR的强效抑制直接相关。在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病(SSc-ILD)治疗中,尼达尼布同样通过靶向抑制肺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延缓肺组织硬化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其多靶点特性使药物能够同时作用于纤维化形成的多个环节,这种协同效应在慢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病(ILDs)患者中表现为肺功能下降速度的持续减缓。
用药方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靶向治疗的精准性。标准剂量为每日两次、每次150mg随餐服用,这种分次给药方式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确保对靶点的持续抑制。对于轻度肝功能损害患者,剂量调整为每次100mg以减少代谢负担,而中重度肝损患者则禁用,这反映了靶向药物需严格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胶囊制剂的整粒吞服要求,则是为了避免药物在胃肠道提前释放影响吸收效率,确保靶向作用的精准实现。
参考资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ntedan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