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普纳替尼(ponatinib,商品名Iclusig)作为一种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和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尤其适用于对既往治疗耐药或携带T315I突变的患者。然而,肝功能不全患者因代谢能力下降,需通过严格的剂量调整和监测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起始剂量需根据Child-Pugh分级动态调整。对于轻度肝功能损害患者,若用于新诊断Ph+ ALL联合化疗,建议起始剂量为每日30mg;若用于慢性期CML,起始剂量为每日45mg,但需在达到≤1% BCR::ABL1水平后立即减量至15mg/日。中度至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需进一步降低剂量,起始剂量建议从每日30mg开始,并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
剂量调整需遵循“个体化”原则。若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或胆红素升高),应暂停用药直至指标恢复至基线水平或≤1.5倍正常值上限,随后以每日15mg的剂量重新启动治疗。若肝功能损害持续加重,需永久停药。
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普纳替尼需重点关注三大风险:肝毒性、药物相互作用及合并症管理。首先,治疗前需全面评估肝功能,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及凝血功能,治疗期间每2-4周复查一次。其次,避免与强效CYP3A抑制剂(如酮康唑)或诱导剂(如利福平)联用,此类药物可能显著升高普纳替尼血药浓度,加剧肝损伤风险。若必须合用,需将剂量降低50%并缩短监测间隔。
此外,肝功能不全常伴随低蛋白血症,可能影响药物蛋白结合率,导致游离药物浓度升高。建议根据血浆蛋白水平调整剂量,例如当白蛋白<30g/L时,起始剂量应再降低25%。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患者,需同步管理基础疾病,因肝功能损害可能加重代谢紊乱,间接影响药物代谢。
漏服处理是肝功能不全患者的常见问题。若漏服一次,无需补服,次日按原计划继续用药即可,避免因短期血药浓度波动加重肝脏负担。若患者因肝功能恶化需调整剂量,减量幅度应控制在25%-50%,并延长监测周期至每周一次,直至指标稳定。
临床研究显示,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普纳替尼时,3级以上肝毒性事件发生率较肝功能正常患者高2-3倍。因此,治疗全程需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由血液科、肝病科及药剂科共同制定方案,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链接:https://www.dru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