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博舒替尼的化学结构式为5-{4-[4-(5-氰基-3-吲哚基)丁基]-1-哌嗪基}苯并呋喃-2-甲酰胺-盐酸盐,其分子式为C₂₆H₂₉Cl₂N₅O₃(无水物)或C₂₆H₃₁Cl₂N₅O₄(一水合物)。该化合物属于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通过特异性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信号通路。
博舒替尼的分子结构由喹啉母核与两个关键侧链构成:一侧链为含氰基的吲哚基丁基哌嗪环,另一侧链为苯并呋喃甲酰胺基团。这种结构赋予其双重抑制特性——既能高效抑制BCR-ABL激酶(对野生型及多数突变型的IC₅₀值低于1nM),又可靶向Src家族激酶(如Src、Lyn、Hck),从而克服因BCR-ABL过表达或激酶区域突变导致的伊马替尼耐药。此外,其分子设计通过优化侧链空间构型,实现了与BCR-ABL酶无活性及有活性构型的高亲和力结合,显著提升了药物的选择性与持久性。

在临床应用中,博舒替尼的化学特性使其成为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CML的重要选择。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达18%,半衰期约8.6小时,支持每日一次给药方案。药物通过抑制异常酪氨酸激酶活性,有效控制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CML的病情进展。对于既往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博舒替尼展现出独特疗效:慢性期患者主要遗传学缓解率达42%,加速期患者完全血液学缓解率达33%。
结构优化方面,博舒替尼的合成路线聚焦于提升产率与纯度。工业化路线采用汇聚式合成策略,通过氧烷基化、氮烷基化、催化氢化及缩合环合等步骤,实现了总收率的显著提升。其盐酸盐形式(一水合物)通过精确控制结晶条件(如MIBK含水量、晶种加入温度)获得稳定晶型,确保了药物的溶解性与稳定性。
作为第二代TKI,博舒替尼的化学结构与作用机制使其在CML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双重抑制特性不仅扩大了适应症范围,更为耐药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6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