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领域,艾沙妥昔单抗与达雷妥尤单抗作为靶向CD38的两种重要单克隆抗体药物,均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价值。尽管两者作用靶点相同,但在适应症覆盖、作用机制等存在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一、适应症
艾沙妥昔单抗的适应症聚焦于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定治疗场景。其联合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的方案,专为既往接受过来那度胺及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失败的患者设计;与卡非佐米和地塞米松的组合,则针对1-3线治疗无效的成年患者;对于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新诊断患者,其与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的联合方案提供了早期干预选择。这种阶梯式适应症布局,体现了对疾病不同阶段的精准覆盖。
达雷妥尤单抗的适应症范围更为广泛,不仅涵盖复发难治性患者,还延伸至新诊断患者的治疗。其单药方案获批用于既往接受过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治疗的患者,同时可与多种化疗药物联合,贯穿疾病全周期管理。这种跨阶段的应用特点,使其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多面手”。

二、作用机制
两者均通过结合CD38分子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具体机制存在差异。艾沙妥昔单抗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凋亡)直接杀伤癌细胞,同时激活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增强对肿瘤的攻击能力。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调节免疫微环境,抑制调节性T细胞等免疫抑制性细胞的功能,从而解除免疫系统的“刹车”状态。
达雷妥尤单抗的作用机制更侧重于免疫系统的全面激活。其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和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DCP)等多重途径,动员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形成围剿。此外,该药物还能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增强抗原呈递功能,进一步放大免疫应答的广度。
三、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两者均通过联合用药方案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艾沙妥昔单抗与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的组合,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并提升总体缓解率;与卡非佐米和地塞米松的联用,则进一步强化了对难治性患者的控制效果。对于新诊断患者,其与硼替佐米等药物的联合方案,为不适合移植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早期治疗选择。
达雷妥尤单抗的疗效体现在对疾病全周期的覆盖。在新诊断患者中,其联合方案可显著提高完全缓解率;对于复发难治性患者,单药或联合治疗均能延长生存期。值得注意的是,该药物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表现突出,其通过快速降低肿瘤负荷,缓解骨痛、贫血等典型症状,为患者带来实质性获益。
四、副作用情况
两者在安全性方面均表现出可控性,但副作用谱存在差异。艾沙妥昔单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感染风险增加、血液系统抑制(如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及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其免疫调节作用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需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等指标。
达雷妥尤单抗的副作用以输液相关反应最为突出,表现为寒战、发热、呼吸困难等,但通过预处理药物和输注速率调整可有效控制。此外,该药物可能干扰血型鉴定,需在治疗前进行特殊检测。血液系统抑制和感染风险同样需要关注,但总体发生率与艾沙妥昔单抗相当。
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领域的两大CD38靶向药物,艾沙妥昔单抗与达雷妥尤单抗通过差异化机制和适应症布局,共同构建了更完善的诊疗体系。未来,随着对两者作用机制的深入探索及联合用药方案的优化,将为患者带来更个体化、更高效的治疗选择。
参考资料:https://www.drugs.com
